对英语教学的反思(刘润清) - 给力英语
您现在的位置:给力英语英语教师

对英语教学的反思(刘润清)

发布:star    时间:2008/9/7 15:28:40     浏览:7414次

[说明:这是给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》(2003.1)写的稿子。写的时候,时间较紧,涉及的问题又多,有许多地方似乎没有说清楚。这次收录时,我做了比较大的变动;基本意思没有变化,只是把一些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楚一些。这次重读自己的反思时有一个奇怪的感觉:教了一辈子英语,而要想说清自己的教学理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后来我似乎又悟出来:教书是一门艺术,而艺术部分是很难言传的。]

 

我这一生都在与英语打交道:学了十几年,教了几十年,同时还研究了几十年。但是要真让我用几句精炼的话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:你是如何教英语的?你的外语教学理念是什么?我还真答不上来。答不上来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英语的教和学所涉及的因素太多。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因素外,社会因素(包括教育行政政策等)也是十分复杂的。在某些社会冲击面前(如在考试的指挥棒前),教师也是无能为力的。例如,你要为提高统考的通过率而加班加点(是否真正学到了英文到变得无关紧要),一线教师变成了“失语族”,而一些不懂外语教学规律的人却掌握了发言权;二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是众说纷纭,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哪一家之说是无懈可击的。比如说,即使我们承认语言受遗传因素的影响,也不能说语言能力绝对是与生俱来的,因为还要考虑后天的环境因素(即儿童要接触语言);况且,语言的先天性在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起作用或起多大作用,目前仍然没有搞清。

正是因为很难给出一个明确、简练的回答,我才逼着自己反思英语教学的问题。我问自己:你研究了一辈子英语教学,到底沉淀了些什么有用的东西?经过反复思考,我发现我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:1)我学习英语的体会;2)我教英语的感受;3)我所阅读的有关外语教学的文献;4)我所接触到的有关英语教学的调查与研究。我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认识概括为五条宏观原则、五条战略性经验及七种关系。

 

1.  五条宏观原则

 

第一,相信一切正常人都能学会第二语言。也许有人会问,这也算一条原则吗?我说算。首先,只有相信这一点,才能坚信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。其次,可以用这个理论来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,帮助他们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。乔姆斯基认为,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,我同意他的这种观点。我也相信正常人都能学会第二、第三,甚至第三种语言。人生下来是准备以任何语言为母语的,我们碰巧生在中国,所以才会以汉语为母语。我们若生在英国,以英语为母语也是毫无困难的。基于以上认识,我相信正常人学会英语基本上没有问题。用这种理论来说服学生,效果也很好。我告诉学生,我们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,我们生下来就是准备学习和使用语言的。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内部装了一套语言学习软件,这个软件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特点,使我们能够学会其中的任何一种。如果说这个软件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话,那么也有看得见的“硬件”:我们的牙齿长得那么整齐,就是为了讲话,因为整齐得牙齿才能使我们发出唇齿音来。我们的舌头肉多,因此能变出很多形状,在口腔内形成不同的发音箱。我们的舌头灵活,才能使我们在一分钟内发出几百个音来。当然,有遗传基因并不意味着我们根本不用学就会说话,后天与语言的接触与练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。我常用这种理论来说服学生,让他们刻苦学习语言。

第二,教师的英语水平要高。“水平高”是个模糊的概念,什么程度才算高?人们习惯用学历来衡量。但是在这个学历证书造假、学术腐败比较严重的年代,学历与职称已经不能被看成是测量水平的准确尺度。用描述性的语言说,英语水平高是指讲出的英文流利、地道,写出的英文规范、顺畅,经得起推敲,没有中国式的英语,没有蹩脚的句子。教师的英语水平高,可以确保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。讲一口漂亮的英语,可以把课堂气氛搞得异常活跃;写一手漂亮的英文,可以为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。同时,教师的英文好,也是对学生的最好的激励。因此,国外的研究者都非常强调语言输入,特别是真实、地道的(authentic)语言输入的重要性。说来也怪,一位外国专家讲课,他的英文再好,我认为理所当然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。听许国璋先生和王佐良先生讲课,我常常因为他们的高质量的英文而佩服他们,并受到鼓舞和激励。教师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。

第三,大学英语教师应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。中、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是把基本知识教好、教透,不一定用得上很多文史哲知识。然而高校的英语教师就不仅仅在教语言知识,同时也在教语言背后的百科知识。大学的英语课本多以文史哲知识为素材,有时也涉及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。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,因为这种做法不能满足成人在智力上的要求。而应该把语言当作载体,来传达百科知识的信息。要让学生在摄取百科知识的同时,不自觉地吸收语言知识。对着大学生喋喋不休地分析句法、做句型操练会使课堂非常沉闷。而用新鲜、有用的人文理念和智慧的火花,再加上地道地英文去感染学生,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第四,外语教师最好懂一点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。我以为,教外语的人懂一点普通语言学一定有好处,而懂一点应用语言学则几乎是必须的。普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的性质(nature of language),让我们知道我们去教什么。对What do you teach when you teach a foreign language? 这个问题,可能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回答清楚。有人可能会说,语言有三大要素:语音、词汇和语法。教一门语言,就是要教这三大要素。这种回答把问题简单化了,未免失之于肤浅。记得曾经有人说过,学一门外语要换一个舌头,换一个头脑,换一种思维方式,换一种文化模式。这说明,学一门外语,大脑中要发生许多变化,人的社会文化意识和价值观也要随之而变。历代的语言学家对语言都有深刻的观察,这些观察都是普通人所想不到的。读他们的书,你的头脑会复杂起来,再不会想当然地认为语言不过是由三种要素构成而已。外语教师读一点普通语言学、心理语言学、社会语言学、语用学、文体学等方面的书,会加深自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。应用语言学好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,如第二语言习得(SLA)理论就有许多流派,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的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,语言测试与评估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,而这些方面都是与外语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的。

第五,教师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,会对教学有很好的推动作用。我深知教师搞科研是有一些困难的:教学时数多、负担重,缺少参考书,缺少资金和懂行人的指导等。我这里说的只是理想情况下,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。科研有助于教师验证语言理论及教学理论和方法,创造自己的教学模式,或对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有根有据的看法。科研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,保持对教学的兴趣,避免产生教书匠的感觉。目前教育界所倡导的“行动研究”(action research)就是一种很好的科研模式。这种模式要强调四个方面:1)行动(即教学活动)与科研紧密结合,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,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,形成一种“行动中的思考”;2)强调以发生在教师周围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,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,重视研究结果的具体效果;3)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:以课堂教学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对象(不必阅读过多的文献),以描写为主,并尽量采用量化标准;4)教师都来参与,彼此密切合作,共同反思(有关科研方法,请参见刘润清的《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》,外研社)。

 

2.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战略性经验

 

所谓战略性经验,是指统领整个教学生涯的经验,而不是开展某种课堂活动的具体经验。

第一,热爱学生,为外语学习创造一种融洽的气氛。我喜欢教书这个行当,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地成长、不断地进步,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安慰。我喜欢教英语,因为英语是一种丰富、优美的语言,有着令人陶醉的魅力。而且,英语还承载着久远的文化、伟大的文学传统、西方文明的主流……,它不仅值得学,也值得教。正像作家王蒙先生所说的,“多学一种语言,不仅是多打开了一扇窗子,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,而且是多一个世界、多一个头脑、多一重生命。”我喜欢自己的学生,应为学生的成长体现着教师的价值,是教师生命的无限延伸。在日常教学中,尽管学生有让老师生气的时候,但他们的点滴进步都是老师的最好回报。好长时间不上课,我想去上课;好长时间不见学生,我想念学生。我常设法在班上创造一种友好、和谐的气氛,尽量多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,包括他们的语言学能、性格、认知方式、学习策略、学习动机等。我能比较平等地对待好学生和后进学生,而且对后进生更关心。这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叫“充分利用感情因素”:用友善的、宽松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抵触、恐惧、紧张、羞怯等不良情绪,降低其学习的门坎(threshold),使学习活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老师不能批评学生,而是说对不同性格的学生,要采取不同的策略。对厚脸皮的学生,可以当着全班批评,而对脸皮薄的女孩子,最好下课个别谈。我曾经教过一个研究生,像个小痞子,几乎到了shameless的程度,我整整骂了他3年。毕业时,他送给我一本他的论文,上面写道:“老师,虽然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学生,但你却是我最喜欢的老师。”他的话让我十分感动:真没白骂他,长出息了。当然,现在个别学生的态度也不对,教师对他们严格要求后,他们会在教师评估中对老师进行报复。我们希望教师既要诚恳又要严格,只要我们的心态摆正了,学生迟早会认识到的。

第二,充分备课,多备少讲,厚积薄发。我喜欢备课,而且觉得备课的乐趣无穷。备课是为了学生,也是为了自己,特别是在兴致高的时候,备课更像是为了自己。备课时在任务的带动或逼迫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,因为有紧迫感和实用价值,所以记得最快,收获最大。我备课的内容往往大大地超出第二天上课所需要的内容,这样做:一是可以避免没东西可讲的尴尬局面;二是为一些优秀学生课下讨论时使用;三是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我感觉,备课就是最好的进修,特别是在刚教书的那几年,我的许多有关英语的基本知识,就是在备课中搞清楚并加以系统化的。我备课的内容大致有两种:一是语言本身;二是背景知识。那时,我查词典、背词典常常上瘾,尤其是英英词典,我把上面的解释和例句不厌其烦地抄了一页又一页。有时出去好奇,我还为一个词查多部词典。果然,功夫不负有心人,这一番查阅不仅让我搞清了词义和用法,而且我的英文也变得越来越地道了。除了几部英英词典外,我最常翻阅的就是几部背景知识的书了,简单的常识查《麦克米伦百科全书》(一卷本),复杂的就查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》,近代史知识查《历史词典》,文学知识则查《英国文学牛津手册》和《美国文学牛津手册》。其实,文学的companion有多种,部部都是知识宝库,而且其中的英文也很优美,看着看着就忘了是在备课了。记得将报刊阅读时,有几篇关于中东问题的文章,我在备课时就把中东战争的来龙去脉查了个遍,第二天讲起课来信心大增,学生也很感兴趣。

无论上什么课,多备少讲不仅可以保证有备无患,而且可以帮助老师从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,用最有用、最典型的材料说明道理。多备使你信心倍增,使你感到欣慰,使你的少讲有充分选择的余地。苏轼的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用在备课与教学的关系上很合适。“博观”与“厚积”自然重要,“约取”和“薄发”同样耐人寻味。唠唠叨叨、啰里啰唆的讲课一定是枯燥乏味的,而取舍适当、详略有度的演讲一定会让人感到回味无穷。

第三,让课堂上充满信息、知识和智慧。我上课时总是设法充分利用时间,决不花二三十分钟去聊“文革”中的奇闻轶事或当下流行的一些政治笑话。我以为,这种做法是令人厌恶的,因为那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。外语课很容易浪费时间,不知不觉就做了大量的无效练习;或者看上去是在讲英文,实际上说的都是些毫无意义的废话。很多不懂语言教学的外交就犯了类似的错误:他们用英文“忽悠”学生,山南海北,云里雾里,不着边际,似乎很热闹,其实学生收获甚少。讲语言或语法现象也是要讲究智慧的,那就是拿出让中国人最容易开窍的例句,不出5个句子就能让学生悟出道理。例句不必都是猫跳狗叫式(如The cat is chasing the dog),而应该是有真实内容的,或者是谚语和格言,总之,应该尽量选取包含知识和智慧的例句。如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(万事皆有源),就既是知识,又是智慧。在讲解when进入的状语从句时,可以用如下的例子:When dog bites a man that is not news, but when a man bites a dog that is news。在讲定语从句时,可以用:He that travels far knows much。讲宾语从句时,可以用:I forget what I was taught ;I only remember what I have learned。讲not only … but also…的用法时,可以用:A nation reveals itself not only by the men it produces but also by the men it honors, the men it remembers。讲except的用法时,可以用:Nothing is true in the newspaper except the names and everything is true in fiction except the names。讲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,可以用:To err is human; to forgive is divine。当然,教语言也离不开活生生的文本(text),词汇和语法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讲解,正像英文中所说的那样:Grammar must be learned through language, and not language through grammar。让语法为深入理解文本服务。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比学生高出许多,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,就是给学生以智慧。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,我想强调两点:1)讲课一定要有足够的信息,但同时要注意,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;再进一步说,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智慧。充满智慧的课堂是教学的最高境界,在这样的课堂上,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保证,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确认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,这是十分令人神往的境界;2)高年级的语言教学一定要转向以内容为主的教学,而且内容要有哲理,并富于科学性和时代感。

第四,要边教语言,边教学习态度、策略和方法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方法,但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,教学才能成功。教师最好一点一滴地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达给学生,并将它们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理念和方法。比如,要教会学生预习课文、查词典(最好是英英词典)、复述课文、写课文概括,还要告诉他们课外要听适合自己的磁带,与同宿舍的同学练习口语,用英文写日记等。特别要注意不让学生钻牛角尖,在适当的时候要告诉他们:“人家就是这么说的,没道理可讲,记住就是了。”还要告诉学生多读地道的课本,远离四项选择题,因为题海战术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。外语学习者需要方法上的指导,因此教师要耐心地问他们提供帮助。如果学习方法不对,态度不端正,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。

第五,布置并批改一定量的笔头作业,课堂上讲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。我读本科时就受益于笔头作业,老师的批改中学到的东西一生都不会忘记。而对作业的细致、认真的批改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都不能替代的。这一部分就像艺术家带徒弟一样,一招一式都要靠老师手把着手教,学生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悟不出来的。我当老师之后,特别注意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,还边改边教育学生:笔头是一个人外语水平的最好标志,是经过推敲、润色的语言,不是把口语简单记录下来就行了。李赋宁先生说:“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”,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体会。美国的一位大学校长也说过:“Every course we teach in this university is a writing course”,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。我给学生的作业改得很细,改过一次之后,他们就会大有进步,而且也开始有自己的体会,因此感到十分受益。我同意黄源深先生的话:“好的作文是(学生)写出来的,而不是(教师)改出来的。”“写作课教师的主要责任是督促学生不断地写,保持写作的频度、数量和质量,而不在于埋头批改学生写出来的作文。”

 

3.正确处理七种关系

 

第一,听、说、读、写四种技能一起培养,不能截然分开。中、小学的初学者可以从听说开始,但读写很快要跟上。一方面,不让学生接触书面材料的纯“听说法”是不可取的,也是不符合中国人学外语的国情的。因为中国人学外语,最容易创造的还是阅读输入环境。但另一方面,一味强调客观条件,片面夸大读写的重要性容易造成“哑巴英语”。从目前的情况看,听力输入的环境已有很大改善,但仍然有待重视和加强。那种过分强调读写而反对听说的做法是错误的。最近,章振邦先生批评得好:“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,把矛头指向了‘听说领先’和‘交际法’。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。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,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,听说能力很自然的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,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,怎么强调也不过分。从理论上说,任何一种活的语言都是有声语言,从听说如说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许多外国人学汉语也是从听说入手……。”这么清楚、简单的道理,光靠强词夺理是推不翻的。总之,综合外语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,我们必须树立迎接挑战的勇气,因为除此以外,我们已经别无选择。

第二,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,以为强调语言能力就可以忽视语言知识的看法是不对的。语言能力是多方面的,除了语法知识外,还有社会语言学能力(如在完成某些言语行为时如何才算得体)、语篇能力(如观察和使用各种衔接和照应手段等)和策略能力(也就是交际策略,如在交际遇到困难时使用某些手段回避)。这就意味着:1)语法还要学,不懂语法,语言能力无从谈起;2)学习语法不是为了了解某种理论体系,而是为了正确使用语言。而且,不仅要保证语言的语法规范,还要保证其社会文化规范;3)语言能力不仅是关于单个句子的,也是关于语篇的。简而言之,学习语法不是目的,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。那种在课堂上把课文的每句话都进行语法分析,讲清哪个是主语,哪个是谓语,哪是宾语、状语等,就认为万事大吉的做法是错误的;那种只测验语法知识和识别能力的做法也是错误的。一切停留在语法层面上的教学和测试都是欠妥的。

第三,在外语教学中,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百科知识的关系,正确处理“授业”与“传道”的关系。在外语学习的初期,语言知识几乎是百分之百,百科知识却接近于零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语言知识逐渐减少,百科知识逐渐增加。最后,百科知识取代语言知识,占据了主要地位。对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而言,在输入中不断增加百科知识,是一个随时要关注的问题。对成人学习者来说,最可怕的是接触百科知识为零的材料,这样的材料会让学习者感到在智力上受到侮辱,因而丧失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。同时,应与教育也肩负着“博雅教育”(也有人译作“通才教育”或“通识教育”)的使命,其宗旨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与优雅气质的人。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,英语教育也难免俗,存在一些危险倾向,如只重视语言技能,忽视人文素养;只管“授业”,不顾“传道”;只知“制器”,忘记“育人”。这是我们今后应努力改变的。

第四,正确处理教材与教法的关系。毫无疑问,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法。当然,有的教师可以超越教材,只利用教材中的可用部分,剩下的自己发挥。但这种超越对教师的要求很高,恐怕多数教师难以做到。所以,教材编写者的任务十分艰巨,要编出一套语言、内容都经得住推敲的教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目前,“一纲多本”能使教材互相竞争,优胜劣汰;也使教师有选择的余地。编写教材大概有5条要注意的。第一,教材前面要写明作者的编写原则,,即我认为语言是应该如教授的,也就是写明自己的外语/二语习得理论。这条原则对中小学教材比对大学教材更为重要,对中等程度之前的学习者来讲,学习路子(approach)应该比较讲究。第二,教师的语言采样要有代表性,就使用有限的课文文本全名反映语言的真正面貌,低年级教材要确保反映语言共核(暂定为任何水平、文体、社会方言都离不开社会的事实),高年级教材要确保出现各种体裁、题材、文件等,全面反映语言的广度和深度,全面反映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制度。第三,教材的语言应是最规范、最标准的。特别是中级以前的教材。不要认为本族语者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好语言。一般来讲,作家和经过训练的语言教师写的东西比较可靠。不要认为,外国人写的东西不能改动——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作适当调整,初级课本材料必须进行修改,就连高年级的教材也要经过修改。第四,合理编排入选课文,由易到难,难度适中。第五,课文后的练习要讲究几点:1)千万别用多项选择来当课本练习,课本上出现那么多有意设计的多项选择是错句或误导性搭配,大大降低语言输入的质量;2)练习要体现二语习得理论,要符合学习外语的规律;3)练习要有针对性、计划性和实用性;4)练习要多“以任务为基础”,以学生为中心。

第五,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。从原则上讲,应该是以教学为主,以考试为辅。但近年来,情况有些反常,考试的指挥棒越来越厉害,迫使应试教学多了起来。考试是应该有的,但要为教学服务,而且应该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,而不是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。多年的英语“热”是英语考试成了一种产业——每一种大规模的考试都养活着一大群人,从大纲设计者、试题设计者、出版商、培训中心,到考务工作人员、阅卷人员,甚至到考点学校的保安人员、自行车存车出、小卖部等,当然还有背后的主管部门。正是应为英语考试的产业化,有关模拟试题的书才会层出不穷,相应的培训班也才会应有尽有。如果这些考试对英语学习确实有用,我们也就不去管了。问题是:许多考试不是考语言能力,而是考识别能力、猜测能力,甚至是撞大运的本事。客观试题的疯狂流行,使得几百万的英语学习者天天在划ABCD,这哪里是在学英文呀!我看到全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都在划勾,心里很难过。但是,最近我也高兴地看到,《全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》中已经提出形成性评价要求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也撰文指出:“我们再次强调,四、六级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落实情况的考试,它不应成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指挥棒。而且,即使对四、六级考试而言,我们也要进一步改革,使之适应应用性英语教学的需要。”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,希望以后情况会有所改变。

第六,正确处理准确与流利的关系。“没有准确,流利就失去基础”这话是对的,与西方的There is no fluency without accuracy 的说法也基本一致。但这种说法只是强调了准确的重要性。即使将这种说法改为“既要强调准确性,又要注重流利程度”,教师也无从得知该如何掌握这两者的分寸。我觉得,可以区分两种情况:对于初学者,千万不要过分纠正其语言中的偏误,二要更多地鼓励他们使用外语进行交际;对于中等以上的学习者,可以适当纠正其语言中的偏误,但要一步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。换句话说,越到高年级,越要强调准确性。此外,不同场合应有不同要求。在与朋友聊天或在课堂上扮演某个角色时,应以流利性为主要要求,不用太注意准确性。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观察: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中,香港去的学生讲英语是错误百出,但人家什么都能表达,因此办事能力特别强;大陆去的学生语言比较准确,但讲话又慢又少,导致交流困难。香港学生笔头语言不够准确,但阅读速度很快;大陆学生的笔头作业语法很规范,但阅读速度却慢多了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。有一点必须指出来:不能利用准确性的重要,来为大家考查语法知识开脱,为多项选择题开脱。

第七,正确处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关系。目前,绝大多数教师都已经意识到,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外语而不学其文化是徒劳之举,脱离文化的外语学习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。理解目的与文化对准确理解语言和得体实用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。有关文化教学,我想强调三点:1)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差别,而没有优劣之分,我们应具备容纳不同文化的胸怀,以减少在社会交往中有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;2)在教授外国文化时,不要忘记提醒学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。学习外国文化不是为了全盘西化,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化。有的人在美国学了一年,回国后就满口西方文化如何好,中国文化如何不好,这其实是肤浅和无知的表现。事实上,只有了解了外国文化,才能更好的欣赏自己的文化,懂得两种文化的人可以达到认识上的至高点。比如说,因为我们懂得两种文化,我们对中国文化更加珍爱,当然也更清楚地看到这种文化的缺点。因为我们了解了美国文化,所以如果有人把它说成一团糟,我们不会相信;把她描写成一朵鲜花,我们同样不会相信。在一定程度上,我们比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国家的美国人更了解美国文化;3)了解一种文化不是轻而易举、一蹴而就的。大家都知道一种说法: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待了一个星期,觉得自己可以写一本有关美国文化的书;待了一个月,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;待了一年,觉得什么都写不出来了。这个故事说明,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化,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当然,我们的学生无须了解那么多的外国文化。但是,只有当他们树立了对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态度之后,他们的外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。


  • * 您必须遵守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。
  • *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给力英语网无关。
  • * 您在给力英语网评论系统发表的作品,给力英语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。